各学院:
为深入推进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促进本科教学内涵主要指标成果产出,学校决定开展2023年优质本科课程倍增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类别及经费额度
(一)特色通识选修线下课程。各学院推荐门数不限。以学院学科及“四新”建设为背景,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打造“八桂之美”“走进东盟”“向海图强”“壮美广西”等特色系列通识课程,强化通识课程质量,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西大风格的高水平通识课程。资助经费额度1万/门。
(二)线上一流课程。各学院推荐门数不限,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或通识选修课。为适应高等教育新形态、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西大风格的高水平线上课程。资助经费额度15万/门。
(三)其他一流课程。各学院可推荐建设1-2门,包括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实践一流课程等课程类型。资助经费额度3万/门。
(四)精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各学院可推荐1-2门,在已获立项的校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推选,优中选优,促进课程思政示范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评选出若干门具有引领性的示范课程。资助经费额度3万/门。
二、重点资助课程
建设原则坚持扶强扶特。着力发挥一流专业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课程,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支持已有建设基础、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重点支持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丰富一流本科课程体系。重点提升课程高阶性、突出课程创新性、增加课程挑战度。重点资助以下课程:
(一)特色课程
1.德育课程:围绕“报国强国、知桂爱桂、爱校荣校”等主题,充分挖掘潜力,建设德育精品在线课程。主讲教师可邀请校外专家同讲共授。
2.“八桂之美”系列课程:围绕音乐、美学、少数民族、舞蹈等打造“八桂之美”系列课程,强化美育教育。
3.“走进东盟”系列课程:介绍东盟文化、历史、经济等,培养学生了解基本的东盟国家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语言等相关知识,拓展国际视野。
4.“向海图强”系列课程:围绕海洋、生态、环境、经济、政治等学科领域,增长“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海洋、科技、经贸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
5.“壮美广西”系列课程:通过介绍广西区情、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民俗风情、新农村建设、校史校情等,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建设广西、发达广西、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和热情。
(二)导师制课程。做细落实导师制课程,务求建出特色。探索导师制特色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及学科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
(三)专业课程。深化科教融合,通过模块化、多样化、信息化创新教学模式,分层施教,推进重大工程进课堂、科研项目进课堂、院士专家进课堂、真实案例进课堂、课程思政进课堂、创新创业进课堂,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通过一个案例、一小节研讨、一堂课等方式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切忌生搬硬套更不能满堂灌。
(四)特色劳动课程。鼓励建设“一院一课”特色化劳动课程,弘扬马君武“锄头主义”劳动精神,结合广西亚热带、沿边沿海沿江地域特色,发挥农科新城、工程实训场地等校内外实践基地育人功能,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和耕读教育,个性化设置“专业+劳动”教学模式,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有机融合。
三、申报条件
(一)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践行学校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涵突出思想性、引导性、非功利性,重视教育的长远效用。
(二)申报通识课程强调“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不以学科完整性为目标,除注重知识、能力的广博程度,还应注重学科思维训练和方法论指导。任课教师要有一定教学积累,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评教结果整体处于同类型课程前段。
(三)线上课程强调按照自身的专长特色建设“学术型”课程,让学生能更高效、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或对社会共享。
(四)课程建设目标为高定位、高挑战度,注重师生课内外投入。课程内容更新及时,课程教学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体现深度学习、有效研讨、学科交叉、师生互动。
(五)课程强调多维度学习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基于课程特点设置合理多元的评价环节。应建立学习评价反馈机制,切实帮助学生聚焦问题并实现在反馈中提高的教学目标。
(六)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成员均具有较高教学水平,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具有强烈的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申报要求
(一)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遴选,获得立项的课程须于2023年11月前完成课程建设并接受学校验收。
(二)线上课程须于2023年建设完成并在教育部一流课程申报认可的开放课程平台上线,上线时间不得晚于2023年11月。申报的团队主要成员须为平台显示授课教师。不具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特征的课程,仅对本校或少数高校学生开放的小规模专属在线课程(SPOC)和应用于非全日制学生的网络教育课程,以及无完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程等,不在推荐范围。
(三)课程建设维度应充分考虑五个方面:
1.授课者在该领域有深入的研究积累和思考洞见;
2.明确体现价值塑造和课程思政;
3.课程具有对其他领域较宽广的辐射迁移价值;
4.强调学科意识和方法训练;
5.注重知识融汇贯通、文理渗透。
五、申报程序及材料报送要求
(一)所有申报课程须严格按照表格要求填写相关信息,要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将建设内容与绩效目标相结合。要明确建设目标和产出的标志性成果,产出成果可量化考究。不符合填报内容的项目内容,不予经费支持。学校将以各课程填报的预期目标进行考核验收。
(二)采用课程负责人牵头团队申请的方式,经学院审查后,由学院将申报材料报送教务处。
(三)申报材料包括:学院汇总表、申报书、课程大纲、特色材料等。
(四)提交时间:所有优质课程材料以学院为单位,将院内评审结果汇总,于11月18日下午17:00前提交,超项提交的将默认按先后顺序认定。纸质版材料(一式2份,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加盖学院公章)送至教务处216室。电子版材料打包发送至邮箱:jxk@gxu.edu.cn。
六、其他要求
(一)获批立项建设的课程,任课教师须积极参加同类优质课程互听评价。通识课程、其他一流课程、精选课程思政课程负责人至少选择2门、教学团队成员至少选择1门课程听课交流,每门课不少于2次听课。线上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成员至少选择一门国家精品课程进行线上学习。
(二)获批立项建设的课程须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交流活动,积极配合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成果的总结宣传。
(三)未尽事宜,请联系教务处课程建设与管理岗倪老师,联系电话:3233654。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