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喜报 | 我校学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再获双金

    2025年10月23日  点击:[]

    10月12-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现场比赛在郑州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获得全国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6项的好成绩。本次大赛,我校继2024年获得双金突破后再次斩获双金,国家级金奖数、银奖数,国家级奖总数全区第一。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由教育部等11个部委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郑州大学、郑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为中外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提供平台,是全国教育大会后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青年学生创新活动。今年的大赛共吸引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619万个项目2443万名大学生参加。我校在本次大赛中报名参赛数量达6158项,参赛人数22548人次,创历史新高。

    获奖项目情况

    奖项

    参赛项目名称

    赛道组别

    项目负责人

    指导教师

    所属学院

    金奖

    密芯量子——国产化硅基芯片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领航者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

    李永康

    蒋津辉等

    物理学院

    香润红途——菌剂赋能沉香,点亮乡村振兴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王巍洁

    符韵林等

    林学院

    银奖

    观星识变——基于超高分辨率像素探测技术的太空观测X射线偏振探测器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刘 宽

    谢 斐等

    物理学院

    青绿智膜——全生物降解的功能化膜材料技术引领者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曾华丽

    姚双全等

    轻工学院

    鲜果“微”士——亚热带水果缓释保鲜技术的引领者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朱旭浩

    黄崇杏等

    轻工学院

    肥同寻长——农业废弃物绿色高效转化含腐殖酸水溶肥技术体系引领者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罗雅丹

    姚双全等

    轻工学院

    量子密盾-军用光纤信息传输系统的量子防护体系定义者

    产业赛道企业命题组

    杜永强

    韦克金等

    物理学院

    铜奖

    一代楷膜——新一代显示屏半导体薄膜领军者

    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

    李照洋

    黄 浩等

    资环材学院

    雾电先锋——面向能源短缺的仿生空气取水发电方案

    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张 松

    聂双喜等

    轻工学院

    稀铈之材,智联未来——AI为高性能稀土铝合金电缆注入“芯”动力

    产业赛道成果转化组

    胡玉玲

    王欣鹏等

    资环材学院

    筑废为宝-建筑垃圾“全元素再生”闭环生态圈构建

    产业赛道成果转化组

    蒋 弘

    庞兴志等

    资环材学院

    蓝光溢彩——蓝宝石光纤航空级高温检测新纪元

    产业赛道企业命题组

    王振丞

    张振荣等

    计算机学院

    “铟”击长空——为突破国际制裁的8N级高纯铟关键制备技术

    产业赛道企业命题组

    赵 盼

    徐秦法等

    马克思学院

    DSC08322

    获奖项目团队合影

    项目风采

    金奖项目

    项目名称密芯量子——国产化硅基芯片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领航者

    所属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赛道组别: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

    项目类别:量子科技

    项目负责人:李永康

    项目成员:聂昌强、玉明鑫、李文慧、何俊霖、刘一璇、苏矞翔、宁伟涛、吴惠满、梁昊、黄姝艺、姚程骞

    指导老师:蒋津辉、韦克金、梁晓东、东晨、张振荣、孙晓黎

    项目简介

    数字化时代下,传统加密体系面临量子计算的严峻挑战,而作为抗量子密码迁移的核心装置量子随机数发生器,仍存在体积庞大、提取速率慢、兼容性差的痛点,制约技术落地。

    为解决这一行业困境,密芯量子团队积极响应国家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号召,依托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组建师生团队接力攻关,历经反复打磨,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团队创新性提出三大核心技术:1.利用硅基光子学技术,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系统全集于单个芯片,在保障系统稳定生成高质量随机数的同时,将器件体积从立方厘米级降至立方毫米级,更便于携带;2.通过6个SPI接口与12路DMA通道构建6路完全并行的数据采集架构,在实现量子随机数实时提取的同时,将提取速率由7Mbit/s提升至42Mbit/s;3.对后端电路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优化,在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让量子随机数发生器能兼容多种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真正做到即插即用。

    未来,团队将以“为中国信息安全筑墙”为初心,持续优化技术,助力抗量子密码技术服务实际场景,为国家信息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照片

    密芯量子项目团队

    项目名称香润红途——菌剂赋能沉香,点亮乡村振兴

    所属学院:林学院

    赛道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项目类别:新农科

    项目负责人:王巍洁

    项目成员:卢梦婷、刘清林、罗可欣、陈伟周、刘天凤、吴婧芸、覃小星、杨上青、黄佳瑀、肖广义、满德强、黄满勤、马生、李茹涵

    指导老师:符韵林、申佩弘、徐丽、李英健、何奕阳、韦鹏练、申卫军、罗素兰、乔梦吉、徐增富、 叶进、黄罗冬

    项目简介

    中国是全球最大沉香消费国,年需求超1000吨,但是80%依赖进口。广西作为国香系沉香核心产区,农民常因技术匮乏陷入“十年空等不结香”的困境。种苗质量差、结香时间长、结香产量低三大行业痛点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

    广西大学“香润红途”团队深耕沉香领域,针对行业痛点,以三大核心技术实现产业突破:其一,首创“抗褐化+促生根”双配方无性快繁体系,通过添加核黄素等关键成分,将种苗褐化率骤降至5%,生根率提升至83%,育苗周期直接缩短9个月,从源头解决种苗“难育”难题;其二,研发以F34菌株为核心的微生物结香技术,颠覆传统“听天由命”的结香模式,将结香周期科学缩短2-3年,实现结香过程可控可预期;其三,构建以B164菌株为基础的靶向菌剂定向结香机制,同步攻克产量与品质瓶颈,使单位树体结香量提升30%,沉香醇等核心有效成分含量提高23%,达成“量升质优”双重突破。

    团队凭借技术硬实力,获7项专利、发表12篇论文,参与制定5项行业及地方标准,微生物结香菌剂更斩获2024年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金奖。目前已落地3850亩林地,帮扶268家农户,真正以科技为笔,在八桂大地上书写沉香产业致富答卷。

    /privat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2FAA64F7-2E6B-4E32-B2D0-0B9F97E34DA3/tmp/insert_image_tmp_dir/2025-10-16 10:23:57.274000.png2025-10-16 10:23:57.274000

    香润红途项目团队

    银奖项目

    项目名称观星识变——基于超高分辨率像素探测技术的太空观测X射线偏振探测器

    所属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赛道组别: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项目类别:新工科

    项目负责人:刘宽

    项目成员:徐靖桓、张庭锴、罗广振、李柳羲子、胡双滢、周世强、左超、魏文浩、陈伟、谢立荣、冯祖科、易涤凡、邓伟、王存立

    指导老师:谢斐、刘宏邦、封焕波、林达斌、韦克金

    项目简介

    “观星识变”项目面向日益成熟的商业太空环境,为卫星星座和载人航天器提供分钟级太空辐射预警服务,核心指标全面领先,已在轨稳定运行>1 yr。核心创新包括:1.采用“哨点”像素扫描模式:仅对1%像素保持高帧率监测,当哨兵单元触发阈值后再唤醒全幅读出。相比传统卷帘门方案,数据量下降98%,在轨功耗可降低至1 W,满足天宫二号及商业星座严苛的能源需求。2.首创在气体环境中使用电子倍增微通道(GMCP),彻底消除电荷累积效应,连续增益漂移<1%,调制因子较厚型气体倍增器显著提升,具备低出气率与高抗打火能力,可以实现暂现源全时段、高可靠监测。3.放弃传统胶封,创新激光+超声波等多种焊接方式针对探测器不同组件进行密封,封装漏气率7.6×10⁻¹¹Torr·L/s,优于国军标一个量级,等效工作寿命>10年,可随星座批量部署,无需中途补气。4.自研1.2亿参数“天基时域天文大模型”部署于三体卫星星座算力平台,可在1 s内完成GRB识别、识别率高达99%,后续可为空间站与商业卫星提供即时规避指令。

    凭借以上创新,“观星识变”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斩获全国银奖,并已与获长沙天仪研究院、之江实验室与椭圆时空等6家商业航天企业签署合作合同。未来三年,团队计划部署12颗预警卫星,形成覆盖全球的“分钟级”太空天气监测网,为太空商业航空保驾护航。

    微信图片_20251016121437

    观星识变项目团队

    项目名称青绿智膜——全生物降解的功能化膜材料技术引领者

    所属学院: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赛道组别: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项目类别:新农科

    项目负责人:曾华丽

    项目成员:邓宝娟、濮佳莉、梁琳林、王禹袭、丛臻特、廖茜婷、李日正、李东真

    指导老师:姚双全、覃程荣、刘宝杰

    项目简介

    青绿智膜团队自主研发的全生物降解缓释肥料地膜,以推动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融合创新科技与家国情怀,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该项目立足于丰富的本土资源——甘蔗渣等农业副产废弃物,通过创新性的“一锅法”技术,成功实现原料的纤维素解离与木质素回收的高纯度提取,从源头降低原料成本达87%。在实现原料成本大幅降低的基础上,团队研发出具有优异成膜性和天然抗紫外性能的高品质功能材料,突破了传统地膜的性能瓶颈,研发出兼具高耐用性和缓释化肥功能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该地膜不仅满足不同作物的根系呼吸需求,还实现了尿素的嵌入与pH触发缓释机制,30天内精准释肥,显著提升化肥利用率达35%,有效减少化肥用量,同时助力农业减碳减排。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青绿智膜是一支从八桂田园里成长起来的团队,对土地的热爱与对农民的责任,是我们所有创新的原点。这片“智慧之膜”,承载的已不仅是技术本身。它一端链接着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底线与“绿水青山”的生态蓝图,另一端则紧密牵系着亿万农民“提质增收”的幸福梦想。

    青膜慧释肥,沃土蕴秋香,真正的科技报国,是让最前沿的成果扎根于最深厚的土壤。我们愿做农业绿色转型的“开路先锋”,以这一片薄薄的科技之膜,守护亿万亩良田生生不息。

    青绿智膜项目团队

    项目名称鲜果“微”士——亚热带水果缓释保鲜技术的引领者

    所属学院: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赛道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项目类别:新农科

    项目负责人:朱旭浩

    项目成员:苗倩、梁静佳、马艺方、黄选娜、刘仁、李子航、曹芬

    指导老师:黄崇杏、卓能聪、钟燕、曾书龙

    项目简介

    鲜果微士项目立足广西,充分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致力于解决亚热带水果保鲜难题,降低亚热带水果采后损耗,助力广西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团队攻克二氧化氯在水果保鲜领域的应用瓶颈,创新研发二氧化氯微胶囊控缓释材料,为亚热带果品市场提供高效、绿色、安全的保鲜产品,为亚热带水果保鲜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鲜果微士-国赛现场团队图片

    鲜果“微”士项目团队

    项目名称肥同寻长——农业废弃物绿色高效转化含腐殖酸水溶肥技术体系引领者

    所属学院: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赛道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项目类别:新农科

    项目负责人:罗雅丹

    项目成员:谢意、刘慧、赵晋蔚、黄宏政、苏康佳、陆丽蓉、梁琳林、缪艺亭、杜子成、李涛、滕晓瑛、曾显婷、宾燕玲、吴仁满

    指导老师:姚双全、覃程荣、梁辰、刘宝杰

    项目简介

    农业废弃秸秆资源化利用是落实国家农业绿色转型的核心举措。根据《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以及《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导意见》设定的2030年88%利用率目标,秸秆资源化对减少露天焚烧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意义。通过田间堆肥将废弃秸秆转化为腐殖酸,可实现“低成本高效循环”一方面契合农业农村部《农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中“创新秸秆转化腐殖酸技术”的部署,另一方面,腐殖酸作为土壤有机质核心成分(占土壤碳库80%),能显著提升耕地质量——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的功能,直接响应《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有机肥料推广的要求。同时,腐殖酸作为肥料增效剂可以助力化肥减量行动,并有效钝化重金属、降解抗生素残留。然而,田间堆肥时间长,耽误耕种周期;此外,堆肥时产生的热量和有害气体会烧根烧苗,抑制根系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作物死亡。因此,本项目开发了农业废弃秸秆绿色高效转化含腐殖酸水溶肥的关键技术,核心亮点突出:首先,创新性攻克了结构交联难题,实现腐殖酸提取率高达90%,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其次,所制备的水溶肥不仅富含高活性腐殖酸,更科学添加了氮、磷、钾、硫等农作物必需营养元素,形成“营养+活性”双效肥料,直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再者,技术实现全程绿色循环,生产中的固体废料可用作优质有机固体肥料,打通“变废为肥—沃土增产—助农增收”的全链条,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肥同寻长项目团队

    项目名称量子密盾——军用光纤信息传输系统的量子防护体系定义者

    所属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赛道组别:产业赛道企业命题组

    项目类别:新工科

    项目负责人:杜永强

    项目成员:梁昊、张栋财、李永康、刘馨、林杰敏、李子健

    指导老师:韦克金、梁晓东、东晨、蒋津辉、张振荣、万玲玉、孙晓黎

    项目简介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作为量子信息时代保障信息安全传输的核心手段,在军事、政务、金融等关键领域具有战略级应用价值。然而,现有系统普遍基于分立式光纤光学元件搭建,存在成本高、集成度低、系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制约其大规模部署与应用。

    集成光子学能够将光子器件尺寸压缩至电子器件量级,具备CMOS工艺兼容、高集成度和可规模化制造等优势,已成为实现小型化、低成本、高性能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关键路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4研究所肩负下一代高安全军用光通信系统的研制重任,但在推进系统轻量化、高兼容性与低成本化方面仍面临技术瓶颈。

    量子密盾团队基于集成光学平台,创新构建了量子与经典光通信融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经过数年攻关,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编解码芯片、高速芯片驱动电路及芯片嵌入的量子安全数据中心架构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构建了与现有通信基础设施相兼容的集成化量子安全通信系统,为实现敏感数据的全要素安全传输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望未来,团队将持续完善芯片集成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推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与现有通信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为我国国防与关键领域的信息安全建设贡献创新力量。

    图片1

    量子密盾项目团队

    下一条:我校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教学副院长工作例会(2025-10-23)

    关闭

    广西大学教务处 邮箱: jwc@gxu.edu.cn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 邮编: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