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广西大学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点击:[]

这里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西大的教师们将满腔热诚和对教育的热爱奉献给祖国大地,春风化雨,孜孜不倦!本期“君师吾师”人物专栏,和你一同领略广西大学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团队的风采。

这是一个周末的傍晚,走进广西大学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电脑键盘的敲击声,显微镜前专注的眼神,实验室取放器皿的身影,小组热火的讨论……呈现在眼前的依然是工作场景。

来到该中心主任陈保善教授的办公室,他正在修改一个项目申报书,妻子送的晚饭还在桌上。他说:“一粒“甜蜜”良种的诞生,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需要多动脑子、多动手、多干一点。”

是的,在人们怡然享用“甜蜜”的时候,总有人在甘于“吃苦”。

undefined

陈保善在测量甘蔗高度。

1

吹响“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号角铿锵

“保障国家食糖安全”是这支团队始终坚守的初心,是深深烙印在团队攻坚克难路上不变的担当。

多年来,陈保善教授带领团队汇聚全国全区蔗糖产业科研和生产优势单位力量,依托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资源,协同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单位,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广西食糖主产区建设重大科技需求,以保障国家食糖安全为己任。他们奔波在广袤的八桂大地上,怀抱赤诚、潜心科研,匠心选育甘蔗良种,用初心酿造“甜蜜”。

陈保善教授常说:

“广西地处亚热带,光温水充足,是甘蔗的优势产区,而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超过一半的糖都是从甘蔗中提取!我们就是要扬优势、显特色、促发展,努力提高广西蔗糖产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高广西大学科研服务显示度是团队应担起的责任!”

但陈保善教授也深知,一直以来,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效益低等问题,是广西乃至全国甘蔗产业的共性,要想改变并非易事。早在20世纪70年代,广西大学联合福建农林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等单位在甘蔗良种培育、甘蔗农机和制糖工艺及设备方面迈开探索的步伐。为了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陈保善教授带领团队聚焦问题确立目标,铆足干劲找准着力点、打造新平台,吹响了向“甜蜜”事业进攻的时代号角。


陈保善(中)在育种基地指导。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陈保善教授始终忠诚履职,为“糖”执言。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曾向到广西代表团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的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加大政策支持,以科技创新提升广西糖业发展竞争力。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示:要组织一批科技人才,找准薄弱环节,不惜重金在蔗糖相关研究领域实现突破。随后,国家和自治区设立了针对广西蔗糖产业的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国内区内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这为团队的“甜蜜”科研注入了新动能。

东风好借力,2013年,由广西大学牵头,联合相关院校组建的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第一批广西协同创新中心,由陈保善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着力打造甘蔗糖业全链条的高质量创新平台,开启了“甜蜜事业”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上,这支团队校准方向、立足实际,坚持不懈围绕甘蔗生物学开展“顶天”的基础研究,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加快攻坚步伐,不断提高甘蔗生产效率。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升格为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广西大学的“甜蜜”事业再添新力。

2

我们不畏艰难,协同攻坚竭力选育

陈保善教授时常回忆往事时,好似一切都历历在目:

“早些年,科研条件比较差,先是没有自己的育种基地,团队依靠与海南相关专业育种企业合作委托育种,然后受托方再将育好的种子邮寄过来,我们再进行试验、分析、优选。但是这样耗时长、成本高,带来诸多不便。后来是从相关科研院所租借育种用地,但有时候遭遇干旱或洪水等自然灾害,一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只能从头再来。还由于设备设施等实验条件落后,育种研究工作开展异常艰难缓慢。但是,大家依然视苦为‘甜’,坚持不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积累大量经验,开创了广西没有真正意义上育种平台而进行育种的先河,拥有了一套成熟的甘蔗育种、选种规范,为后来育种工作发展夯实了‘家底’!”

邹承武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坦言大家不仅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农民”等多重角色,经常都是顶着烈日采样、披着月色实验、就着汗水用餐。深入田间地头考察采样,被蚊虫叮咬得满身是红包已经习以为常,为省钱出差入住便宜的宾馆也已成习惯。但大家从未懈怠,因为心里装着“种子”的事,工作都很投入,没有人畏难和怕累。

undefined

团队在育种基地调研。

李茹老师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到:

“尽管育种工作很漫长,很熬人,但团队有良好的管理机制,都是根据专业方向和自愿进行分工,不管是陈老师,还是团队其他成员,大家都一样工作,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开展实验或集体研讨,都共同参与,一起加班和“收工”。在进行甘蔗新品种筛选、品种测产、实生苗假值、生防菌喷淋时经常连续奋战,大家一直都是团结一致、同甘共苦,这种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还是蛮高的,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为紧跟新时代步伐,进一步选育适宜广西种植条件的优良甘蔗新品种,团队以服务国家利益和蔗农利益为中心,围绕甘蔗遗传与种质创新、甘蔗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甘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原料蔗生产机械化、制糖过程强化与自动化、综合利用与清洁化生产等研究方向进行了科研和技术攻关,为破除科研藩篱,向科研前沿高地冲锋夯实基础。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位于崇左市扶绥县的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的建设和发展,为团队的育种工程掀开了崭新一页。如今,该中心在农科新城拥有5000多亩的甘蔗新品种选育、繁育和示范基地,拥有了较齐全的实验装备和较完善的试验基地,为该团队“甜蜜”事业的开拓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

良种优苗破土生长,厚积薄发

躬耕20余年,这支团队在坚守和努力下,迎来丰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不少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向着更高目标奋进。

研发集成以中蔗系列抗病甘蔗品种为核心,集成健康种苗、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全程健康管理模式。在我国首次发现了可同时引起梢腐和枯萎症状的甘蔗镰孢菌(Fusarium sachari)病原真菌,建立了精准高效的检测方式和基于甘蔗组培苗基部浸泡接种黑穗病菌担孢子的高通量接种新方法。集成创新宿根蔗高效轻简模式,研发四合一配套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甘蔗生产降本增效的目标。

在学校亚热带农科新城建设约50亩甘蔗资源圃及选育和推广高产高糖高抗病突破性甘蔗新品种。选育出高抗黑穗病、高产和宿根性强的中大茎系列品种中蔗1号、6号、9号和中蔗福农48号,基本解决了广西蔗区主栽甘蔗品种普遍存在的高感黑穗病的瓶颈问题,具备作为下一代主栽品种的潜力。

undefined团队召开现场会。

广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开展甘蔗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引进了一系列重要野生资源。还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农业部运河点试验站合作,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高通量甘蔗糖分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检测技术,同时构建基于穿刺力和折断力的甘蔗茎秆机械强度精准评价体系,初步明确了甘蔗茎秆机械强度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主持广西糖料蔗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李凯教授说:

“近期,团队深入研究甘蔗原料特异成分对膜集成工艺与甘蔗植物水产品质量的影响,建立甘蔗植物水特征成分及特性功能的定向调控方法,创建甘蔗糖业“水-糖”联产模式,实现甘蔗植物水商品化利用,变“废”为宝,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按照广西年入榨甘蔗5000万吨来计算,基于绿色先进技术加工的甘蔗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应用将使得产业产值由500亿元至600亿元增至1000亿元以上,反哺蔗农增收超100亿元。”

他表示,目前该技术已拓展至山茶油精炼、精酿啤酒生产、亚热带水果加工等多个领域。

陈保善指导学生进行切割机测试。


未来,团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对标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集聚校内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协同创新新高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广西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放眼八桂大地,一片片蔗林在阳光下茁壮生长,甜蜜的气息已在这片热土蔓延和盛放。我们坚信,这支团队正在“使命必担”的奋进征程上,也定将“使命必达”。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策划丨新媒体中心 新闻中心

记者丨刘娜利/文字

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图片

协调丨达晓轩

排版丨陆泳婷

校对丨颜婷 段颖 阳乙苏

责编丨胡晗曦

主编丨陈周硕

审核丨贾琦艳

监制丨李伟红

出品丨党委宣传部

 


上一条: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李俚教授 下一条:路桥专家郑皆连院士

关闭

广西大学教务处 邮箱: jwc@gxu.edu.cn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 邮编:530004